最近,導演鄭瓊耗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《出路》在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。且聽山貓為你細細道來。
馬百娟、徐佳、袁晗寒--三個孩子,三個不同的家庭,從農村到小城鎮再到國際大都市,不同的生活背景下,人和人的生活會有什么差別?
從左到右:馬百娟、徐佳、袁晗寒
2009
農村女孩馬百娟
“上學要打工,不上學也要打工,為什么要上學?”那是馬百娟父親的看法。結果馬百娟在家呆到10歲,直到校長出面游說,她才背上了書包。
在土坡上,馬百娟念自己的作文,她說,“長大后去北京上大學,然后去打工,每個月掙1000塊,給家里買面,因為面不夠吃,還要挖水窖,因為沒水吃?!?/span>
2009
北京少女袁晗寒
馬百娟做夢才能去的北京高校,被17歲少女袁晗寒輕而易舉地放棄了。她在央美附中留級一年后,仍舊有幾門課不及格。一天媽媽告訴她,休學手續已經辦好。她說:“我恐慌的不是沒事干,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干?!?/span>
騎著自行車,她轉悠到南鑼鼓巷,一眼看中一間鋪面,租金兩萬。她租下了這個鋪子。
說起未來,她沒有想過會成為哪個階層的人?!安粫I死就行了?!边@么說的人,后面,都有一個家庭在為她兜底。
2009
小鎮青年徐佳
在袁晗寒和馬百娟之間的徐佳,像是這個國家的大多數。
面對497分,和第一次高考一模一樣的分數,他感覺目眩,懷疑是命運的玩笑。497——離當年湖北的二本分數線還有7分!
早年父母在廣東打工。務農或打工,是老家村子最常見的兩種人生選擇。出一個大學生,是祖墳冒煙,了不起的事。
媽媽的想法很簡單:“即使是打工,也肯定是要文憑高的,不要低的?!?/span>
他第三次走進了高考的考場。
2012
輟學的馬百娟
水車小學的老師在做最后的努力,說馬百娟按時交作業,學習也在努力,被哥哥一句“純粹不想念了”輕輕擋回去。
她在中衛的街頭游走,尋找務工信息。
求職結果,紀錄片中沒有明說??粗皖^無話的馬百娟,我們已經猜到了答案。
2012
留學少女袁晗寒
南鑼鼓巷的小酒吧沒開多久就倒閉了,2012年的袁晗寒,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。
她說自己情緒不穩定,需要煙草、閑逛來消解,在閣樓上她自制卷煙,和媽媽視頻。
很多時間,她會去魏瑪和朋友玩,對著歌德和席勒的雕塑,講著漫無邊際的話。
2012年
待業青年徐佳
徐佳進入保險公司實習,成了一名電話接線員。
徐佳在互聯網上海投了簡歷,反饋寥寥。
幾經輾轉,徐佳把自己“賣給”了中電技術——工作難找,徐佳和他的同學們沒有太多選擇余地,
完成了母親的心愿,他沒有感覺松一口氣,反而有些心里空落落的?!耙幌伦影炎约嘿u出去的感覺?!?/span>
2014年
已婚少女馬百娟
這一年,馬百娟的父親對鏡頭說:“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了”。馬百娟在一邊沉默。對她的命運,父親早已蓋章定論:除了嫁人,再沒有別的出路。
一個少女,像大嬸一樣,挺著肚子談論孩子、尿布和丈夫,討論誰的肚子大。16歲的馬百娟,嫁給的,是表哥。
2015
公司CEO袁晗寒
2015年,從德國回來,袁晗寒去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實習。
同年,她在北京注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。像當初那個酒吧一樣,家里人并沒有指望她事業成功,她自己喜歡就好。
對袁晗寒來說,開公司,就像當年兩萬鋪租開個店一樣,試錯成本很低。她可以選擇學業,選擇職業,也可以選擇,隨時換個目標。
2018
新晉中產徐佳
直到此刻,徐佳還在當初的電力公司工作。
現如今,他在武漢有了房,有了車,終于在武漢站穩了腳跟,總算擠進了城市中產的隊伍,足以讓母親在村里人面前挺直腰板。
雖然他奮斗的終點,雖然還遠未到達袁晗寒的起點,但他扎扎實實是三個人中,唯一一個確實被讀書改變命運的人。
不由想到羅胖曾說過的一句話:今天的中國,社會分層還沒有最終形成,教育分層還遠著呢,所以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,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,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,而超越自己的階層。
從他們三個人的人生中,不難看出一個事實:父母的格局和眼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。
北師大心理學教授邊玉芳老師說過:“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?!?/span>
是的,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雙眼睛,父母的三觀,父母的格局,父母的認知水平,都決定著孩子以后的人生走向。
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,父母更應該努力往前跑,把自己的素養、見識和能力,打賞給下一代。
湘ICP備10005035號-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湘網文[2018]15357-043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編號:湘B-2-4-20110078 技術支持:聚之唯網絡 建議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、Firefox、GoogleChrome瀏覽器